鳥類生態資源
馬祖由於島嶼面積狹小,島內缺乏河川、湖泊、沼澤等可供鳥類棲息繁衍的環境,但位居大陸沿岸,成為遷移性候鳥遷徙的中繼站,進而豐富了馬祖的鳥類資源。早期調查在馬祖列島繁殖的燕鷗群數量約在9000隻左右,1999年12月,行政院農委會正式將北竿鄉的白廟、中島、鐵尖、三連嶼;南竿鄉的進嶼、瀏泉礁;東引鄉的雙子礁及莒光鄉的蛇山等八個無人島礁,公告為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。2000年在北竿鄉中島發現的四對「神話之鳥」--黑嘴端鳳頭燕鷗,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,吸引了許多國際愛鳥者爭相一睹牠「神話之鳥」的風采。
東引雙子礁
台灣鳥種共608種,馬祖地區的鳥類根據2013 年台灣鳥類名錄資料顯示,共有65科349種,其中留鳥32種,冬候鳥28種,夏候鳥18種,過境鳥229種。因此遷徙性鳥類是組成馬祖特色的最大宗族群,其中常見的春過境鵐科、鶯亞科鳥類及秋過境卷尾科、鶲科鳥類最具特色。
每年的四月到九月是馬祖賞燕鷗的最佳季節,夏候鳥燕鷗由越南、印尼、菲律賓、澳洲等地北返來此繁殖,馬祖常見的燕鷗如白眉燕鷗、蒼燕鷗、鳳頭燕鷗、紅燕鷗等,另外在東引則常見大批黑尾鷗成群在安東坑道口繁殖覓食的景觀。
黑嘴端鳳頭燕鷗身長三十六公分,稀有夏候鳥,嘴為橘黃色,嘴尖為黑色,是最重要辨識特徵。頭部黑色,具有羽冠,額、胸部白色,背部至尾上覆羽灰色,翼羽灰白色,冬羽頭頂部分白色。求偶期額頭會出現黑色,孵卵育雛後開始翻白;停棲時,尾羽、翼尖幾乎等長;尾羽灰色,分叉明顯。單獨或成對飛行,棲息於海岸島嶼、河口、港灣附近,每年於四至九月繁殖,食物以魚蝦為主。黑嘴端鳳頭燕鷗是四十多種鷗科鳥類中最稀少的一種,自1863年被人類命名以來,想要看到它們的蹤影相當不易,因此被學者專家比喻為「神話之鳥」。
黑嘴端鳳頭燕鷗
大鳳頭燕鷗群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