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景資源特色
小野柳位處海岸山脈南端集岡至加路蘭沿海一帶,地層屬富崗砂岩或利吉混同層中的砂岩段,為一外來岩塊。富崗砂岩的岩性以淺黃色厚層砂岩為主,夾薄至中層深灰色泥岩。另外,有一部分富崗砂岩上覆約 1~2 公尺之隆起珊瑚礁,意指本區歷經抬升過程。
本區富崗砂岩內重覆出露多套岩性組合,大致上每套岩性沉積序列由下而上依次為:泥質岩(pelite)、平行紋理的頁岩或粉砂岩、交錯紋理的粉砂岩或砂岩、平行紋理的砂岩、以底痕為界之厚層砂岩,每套沉積厚度約數十公分至數公尺不等,整體岩性呈現出濁流岩的沉積序列。
濁流岩(turbidites)是經濁流沉積作用而形成,指富含懸浮固體顆粒、密度大於周圍海水的水流,在重力的驅使下順著斜坡向下流動,常受到地震、風暴、海底山崩等因素所觸發。濁流岩的顆粒組成由下向上漸細,即砂岩、砂頁岩互層、頁岩的層序,伴隨粒級層、交錯紋層、波痕、底痕等沉積構造,而完 整的濁流沉積層序又稱波馬序列。 本區濁流岩的岩層傾角約 18°~27°,在每一套倒轉的濁流岩層序中,位於上層的厚層砂岩及砂頁岩互層較下層的泥質岩相對堅硬。在長時間受到風化及差異侵蝕作用下,較脆弱的泥質岩受到較多的侵蝕,最後形成一邊緩斜而另一邊陡峭之地形,緩斜的坡面大致平行岩層傾角。
本區的沉積序列符合波馬序列,除了表示沉積當時有發生濁流事件之外,亦可根據波馬序列指示本區的地層發生倒轉。另外,本劃定範圍內許多沉積構造亦指示本區的地層屬於倒轉層序,例如:交錯紋層、底痕、火焰構造、球枕構造、旋捲紋理、脫水構造……等。
除上述的濁流岩沉積序列及沉積構造外,本區多處出露較大型、不規則瘤狀的結核(concretion),或稱團塊(nodule),當沉積岩中局部有外來或新生成的碳酸鈣或氧化鐵礦物富集在一處,或有時混雜來自海水或地下水的有機物質時,其成分、顏色、硬度、風化特性常與圍岩不同,多呈球狀或橢球體。由於團塊的耐侵蝕程度較圍岩高,經差異侵蝕後團塊則突出於岩石表面,形成外形似薑的薑石,且因團塊本身組成物質並非均勻齊一,經風化作用後於薑石表面呈現差異侵蝕的蜂窩狀外觀。
(資料來源:地質遺跡敏感區計畫書草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