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,全球近200國的相關部門代表,共同通過了「昆明—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(Kumming-Montré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)」。這個框架的目標被簡稱為「30 x 30」,旨在為未來10年的行動制定規範:在2030年前,保護全球30%的陸地和水域。
隨著OECM(其他有效區域保護措施)被正式納入「30 x 30」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目標,亞洲的古老智慧——如神聖自然遺址、神聖樹林和風水林——逐漸成為保護區管理的核心要素。本次講座將深入原住民傳統智慧,探討「人與自然」的關係,以及當代自然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與文化哲學認知。
此外,地質遺產保護和永續旅遊在保護自然與文化扮演著重要角色。本次講座將透過臺灣花蓮縣豐南村的案例,展示如何藉由社區主導的文化旅遊,讓當地居民成為地質多樣性的守護者。近期菲律賓著名旅遊景點—薄荷島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地質公園名錄,本次將講述巴拉望地質旅遊和Nomad Projects OpenEdu等案例,如何讓公眾認識到地質遺產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,為連結地質多樣性與文化遺產保護開闢新的途徑。
講座亮點:
•神聖自然遺址如何成為亞洲保護區哲學的核心。
•透過地質保護和永續旅遊,提升社區參與及保護自然景觀的價值。
•臺灣花蓮豐南村:以社區主導的文化旅遊保護當地地質多樣性。
•菲律賓巴拉望地質旅遊和Nomad Projects OpenEdu:展現地質遺產與文化生態保護的結合。
活動詳情:
•時間: 113年10月17日(星期四)下午3時
•地點: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雅堂館E棟(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)
備註: 英語直播於ANIH臉書及YouTube同步直播
主持人與與談人將親臨現場,講座實體現場報名: https://forms.gle/tVg3X1YB6zSSiqas9
#永續旅遊 #IUCN # WCPA #地質保護 #地質遺產 #原住民智慧 #文化景觀 #OECMs #生物多樣性 #亞洲